2004 到 2008 年,我在美国亲眼目睹了 Amazon Web Services、Myspace、Flash、Facebook、iPhone、Android、Unity 等这些新平台的相继兴起,让「软件」──尤其是透过网络传递的软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硬件的价值则越来越薄弱。2009 年,当我离开了在纽约与朋友一起创办的 Muse Games,我决定要搬回台湾,回来推动网络产业在台湾的发展。
我生长在 80、90 年代,台湾最蓬勃发展的时代。长大的过程中,我受到这片土地非常非常多的照顾。后来才知道,我能够如此幸运,生在这么富饶的经济环境,30 年前李国鼎、孙运璇先生们把芯片、资通讯等产业带进台湾的努力居功厥伟。因此,当我看到硬件产业迈入高龄饱和,软件逐渐取代成为主角,我想做些什么来帮助台湾抓住这个巨大转变,让我的下一代还是能生长在一个宝岛。
设定了这个目标之后,我开始遍寻方法。毕竟我人单力薄,需要找一个用很少资源就能创造很大影响的模式。最终 Paul Graham 与他的 Y-Combinator 给了我灵感,也因此我在 2010 年中正式回来台湾,与伙伴们创办了 appWorks。时至今日,appWorks 已经「孵出」了 120 个网络创业团队,其中不乏 EZTABLE、PubGame、Goodlife、5945 呼叫师傅、Fandora、Tagtoo、GameApe、ChocoLabs、Jumplife 等等颇有成绩的小企业。
当然,台湾离硅谷还有不小的距离,appWorks 与 Y-Combinator 相比更是杰克与巨人的差异。所以当得知大写决定要将 The Launch Pad 这本由作者 Randall Stross「嵌入」YC 长达半年所写成的内幕报导翻成中文出版,让大家更了解硅谷的文化,以及 YC 这类新品种创业学校的运作时,我非常的兴奋,也立刻答应要协助他们写序推广。
所以有了以下的这篇文章,与各位分享:
Y-Combinator — 创业界的哈佛名校
经历了 98、99 年的网络掏金热,紧接着又发生了 2000 年的「达康泡沫」,从 2001 开始的几年,Internet Startups 在硅谷人们眼中,一下子从泡沫前的宠儿地位坠落成了泡沫后的票房毒药。尤其是刚被严重灼伤的投资人们,光讲到「dotcom」这个字都还有些余悸。
本书的主角 Y-Combinator,是在这样的氛围下诞生的。
创办 YC 之前,Paul Graham 并不是一个创业投资人,相反的,他是一个网络创业者。1995 年,他与伙伴们一起创办了 Viaweb — 全球最早的「网络商城」。3 年之后,积累了上千家虚拟店铺的 Viaweb,以 4,900 万美金的高价卖给了如日中天的 Yahoo。
又过了数年,并购时附带的续任条款到期,Paul 也就离开了 Yahoo。一开始,看着银行账户里一辈子都花不完的现金,Paul 只想轻松的游山玩水,享受人生。直到 2005 年 3 月,一次在母校 Harvard 的演讲改变了他。
那是一场为哈佛 Computer Society 学生们所办的讲座,身为在业界历练多年的前辈,Paul 本来该讲讲最新的程序开发方法或是令人兴奋的平台技术什么的,但那天,Paul 决定做些不一样的事情,他与这些学生们分享了他的创业经验。过程中关于「找投资人」这个对多数人而言非常神秘的题目,Paul 分享的内容尤其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通常,你从有钱的个人那里募得种子资金,这些人叫做『天使投资人』,常常自己也是靠着科技得到第一桶金的。」Paul 是这么说的。演讲完后,学生们缠着他,其中几个人说:「我们有创业的好主意,你是曾经靠着科技赚得第一桶金的人,请你投资我们。」
在那之前,Paul 压根没想到要成为天使投资人,但那天晚上之后,他决定这个艰难的任务值得挑战。但除了创办 Viaweb 过程中的几次募资经验外,他对于天使投资几乎一无所知,Paul 想了一想,最快的学习方式,就是开始投资,而且是大数量的投资。
因此,Paul 创办了 Y-Combinator,每半年一次,YC 大规模的召募并且投资新创科技公司。记得吗?这是 2005 年的美国,即使 Google 刚在 2004 上市,创投们对于网络新创公司,还是相当冷感的。
然而 Paul 知道网络股虽然在纳斯达克泡沫化了,但网络这个产业却没有在那里停下来。他在 Viaweb 亲眼目睹了上千家中小企业透过网络成功贩卖他们的商品,网络书店起家的 Amazon 也在 2002 年后逐渐开始营利,Google 更是靠着 AdWords 关键词广告每年产生数十亿美金的收入。Paul 知道网络是值得美国创投持续投入的产业,而藉由 YC,他适时的扮演起了桥梁的角色。
在每期三个月的孵化过程中,YC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辅导新创团队们做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然后再透过 Demo Day 活动把因而产生出来的投资机会「卖给」硅谷创投们。事实证明这样的模式非常成功,因为创业者们,尤其是那些工程师为主,第一次出来创业的年轻人,往往不太清楚如何跟资本市场互动,有 YC 在中间扮演润滑剂,大大提升了成功媒合的机率,也因此目前为止超过 500 家的 YC 新创企业,绝大多数都在「毕业」后接着向创投募得需要的资金。
而这本《给你10分钟,证明世界都买单!》,就是在揭开 Y-Combinator 这家超级成功的创业学校,背后运作的种种秘辛。我从中获得了非常多的收获,希望你们也是。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