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周岁考”:微软发飙,谷歌磨刀

钛度号
既分高下,也决生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锌刻度,作者 | 陈邓新,编辑 | 李觐麟

ChatGPT,来到命运的十字路口。

2022年11月30日,OpenAI旗下的ChatGPT正式上线,瞬间燃爆全球互联网,拉开了生成式AI革命的序幕。

这意味着,其面世约一周年了。

这一年,ChatGPT怎么过得如此跌宕起伏?微软收权,OpenAI将何去何从?宫斗之下,谷歌或是最大的赢家?

高光开局,“宫斗”收尾

OpenAI,可谓“母凭子贵”。

ChatGPT问世之前,AI虽然一直是全球互联网的焦点之一,但许久不曾出圈了,上一次出圈还要追溯到2016年,那一年谷歌的AlphGo击败围棋天王李世石,第一次让世人见识到AI的魅力。

相比AlphGo,ChatGPT不但更能打,还更容易落地。

于是乎,“生成式AI风暴”愈刮愈烈,ChatGPT成为全球互联网最大的“风口”,而OpenAI也顺势成为最耀眼的独角兽,估值一度高达900亿美元。

据Writerbuddy.ai的数据显示,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前50名人工智能(AI)工具的总访问量达到240亿次,其中ChatGPT独占146亿次,占据了总流量的60.83%。

开局完美,不意味着轻松。

降温成为ChatGPT后续的关键词:据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5月,ChatGPT全球访问量环比增速分别为131.6%、62.5%、55.8%、12.6%、2.8%,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2023年6月至8月,情况又进一步恶化,ChatGPT全球访问量环比增速分别为-9.7%、-11.2%、-3.2%,连续三个月下降。

更为糟糕的是,黏性也下滑了。

2023年3月,用户在ChatGPT上花费的平均时间为8.7分钟,到了8月下滑为7分钟,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

然而,OpenAI未好好反思,反而由于技术理想与现实利益的冲突,在2023年11月上演了一出“宫斗大戏”。

据多家海外媒体报道,OpenAI董事会与管理层的矛盾激化,被喻为“ChatGPT之父”的CEO山姆·奥特曼被驱逐,“他在与董事会的沟通中并不坦诚,阻碍了他履行职责的能力,董事会也不再相信他继续领导OpenAI的能力”。

山姆·奥特曼

随即,总裁格雷格·布洛克曼也宣布辞职。

关键时刻,拥有49%股份的微软站了出来试图救火,宣布山姆·奥特曼与格雷格·布洛克曼双双加入微软,领导一个新的高级AI研究团队。

不过,这场闹剧并没有结束。

超95%的OpenAI员工又闹了起来,签署联名信逼迫董事会集体辞职,否则所有签名者将集体跳槽,OpenAI面临瓦解的风险。

最终,山姆·奥特曼官复原职,OpenAI董事会改组。

OpenAI复位,微软收权

与之对应的是,微软因为出手调解大获资本市场的好评。

作为ChatGPT的第一大“金主”,微软也站上了“风口”,市值跻身“两万亿美元俱乐部”不说,更是因为宣布收留山姆·奥特曼与格雷格·布洛克曼股价创下历史新高。

简而言之,资本市场认为这次宫斗微软受益匪浅。

事实上,微软与Open AI的矛盾,早已掩饰不住:微软为旗下产品赋予了ChatGPT能力,在多个维度与Open AI存在业务重叠。

对此,微软Bing首席执行官米哈伊尔・帕拉欣曾公开表示,Bing的AI能力比OpenAI的GPT-4更好,拉踩之势肉眼可见。

而Open AI也不甘示弱,推出企业版ChatGPT Enterprise。

须知,云计算是微软的第二曲线,也是其在资本市场焕发“第二春”的基石,Open AI此举相当于切入微软的腹地,ChatGPT Enterprise大战Azure OpenAI令资本市场颇为担忧。

其实,微软早有想法,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契机。

直到OpenAI“宫斗”,微软终于可以借题发挥了:要求扩大OpenAI董事会,派驻董事掌握最新动态,并对某些重大调整具有投票否决权,一改之前在董事会无任何席位的局面。

OpenAI认怂了

不难看出,微软没有“偷家”的打算。

之所以如此,皆因收编容易整编难。

微软CEO纳德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我来说,我们最大的机会是人工智能,就像云计算改变了所有软件类别一样,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就是这样一个变革性的转变。”

理念一致,不代表可以1+1>2。

绿洲资本创始合伙人张津剑公开表示:“乔布斯和马斯克如果是在其他人领导的公司下,还能创造出这种伟大的成绩吗?”

毕竟,当一家企业成为行业的巨头,“大公司病”也就在所难免了,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

这么一来,“投诚人士”的士气或难以得到彻底激发,就算保持较高的独立性,但身处一个市值近3万亿美元的商业战车中,很难保证不被卷入其中疲于内耗。

从这个角度来看,控制Open AI或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此外,微软管理层面临业绩短期难以增厚的棘手问题,这个问题更为迫切。

一名Marketwatch分析师表示:“人工智能的进步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对微软财务状况产生实质影响,而微软的其他业务,尤其是Windows,亦可能在短期内陷入困境。”

譬如,微软的广告收入主要依赖Bing,然而近一年来,有了AI加持的Bing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几乎没有变化。

换而言之,声量没有转化为流量。

鹬蚌相争,谷歌得利

微软之外,围观的谷歌也笑出了声。

多年以来,谷歌一直是华尔街的“座上宾”,也一直执AI牛耳,不承想被OpenAI“偷家”,从而跌落神坛。

OpenAI被华尔街视为“屠龙少年”,而谷歌则是那条被屠的“龙”。

如此一来,谷歌进入“诺基亚时刻”的担忧渐起,市值慢慢掉队了,从而将OpenAI视为眼中钉与肉中刺。

万万没想到,OpenAI自乱了阵脚。

OpenAI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虽然营业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全年有望触及13亿美元,但成本开支更为庞大,赚得没有烧得多,依然需要微软、Thrive Capital等“金主”持续输血。

需要注意的是,OpenAI“内乱”的风波虽然逐渐平息,但影响不会立即消失:一方面,内部的裂痕短时间难以愈合;另外一方面,行业威望被大大削弱,对AI人才的吸引力也会随之减弱,之后的道路或不会一帆风顺。

这对努力追赶的谷歌而言,不啻于天赐良机。

须知,为了对标ChatGPT,谷歌推出了Bard,也发布了PaLM 2大模型,测试数据部分超越了GPT-4,但整体还需继续努力。

一名互联网观察人士告诉锌刻度:“生成式AI,OpenAI依然是领跑者,谷歌与微软还是差了点意思,但谷歌的AI底蕴,OpenAI的许多关键技术其实都是谷歌率先发布的,如若给予足够的时间,谷歌弯道超车不是不可能。”

至于老对手微软,谷歌其实并不惧。

复盘来看,虽然微软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没有凭借AI能力攻略谷歌的基本盘,也没有动摇谷歌的“护城河”,双方的关系依然是错位竞争。

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

一名市场人士表示:“微软有‘大公司病’,难道谷歌就没有?谷歌2022年的重心未在AI,就出现了战略错误,这次微软押注AI,未必不可能压谷歌一头。”

上述观点正确与否暂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OpenAI的未来势必蒙上一层阴影,

而微软与谷歌的对垒将持续下去。

当分高下之时,也是见生死之时。

本文系作者 锌刻度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2025-03-23 22:46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香港正通过构建“耐心资本”生态支持科创发展

2025-03-23 22:22

高通总裁安蒙谈DeepSeek:人工智能模型正在变得更小、更有能力

2025-03-23 21:52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稳步深化互联互通,积极开拓中东等地区的新资金来源

2025-03-23 21:25

上海贝岭:部分高管拟合计减持不超13.4万股公司股份

2025-03-23 21:19

富佳股份:股东拟减持不超6.57万股公司股份

2025-03-23 20:59

亚光股份:股东拟减持不超1%公司股份

2025-03-23 20:51

中国贸促会会长会见苹果公司CEO库克

2025-03-23 20:49

四川眉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千禾味业产品抽查23批次,均符合国家标准

2025-03-23 20:27

马克·古尔曼:苹果公司致力于为手表添加摄像头

2025-03-23 20:10

3月23日新闻联播速览22条

2025-03-23 19:54

海利生物:股东拟减持不超2%公司股份

2025-03-23 19:46

自由现金流主题基金申报数量已达36只

2025-03-23 19:46

小米在日本开设首家门店

2025-03-23 19:04

和达科技:股东拟减持不超1%公司股份

2025-03-23 18:57

美国参议员现身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25-03-23 18:15

朱民:从中国国内产业链延伸的全球产业链开始初步展现,稳定全球产业链

2025-03-23 17:55

蔡昉:农村养老难需靠尽快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别等措施来解决

2025-03-23 17:27

本周新增爱购控股1家境外上市备案企业

2025-03-23 17:27

本周新增名瑞智能、胜华波电器等4家上市辅导备案企业

2025-03-23 17:17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金融机构需从资金中介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