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经作为一个移动互联网创业参与者,亲自参与过移动互联网创业,也接触过很多移动互联网圈的朋友,跟他们探讨过很多移动互联网创业的话题。今天就开始写作《移动互联网创业冷思考》系列文章,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移动互联网创业者曾经在2011年-2012年大放异彩,一批创业公司被光环所笼罩,如陌陌、唱吧等。但2013年,却再也没有响当当的创业企业能够出现,移动互联网创业大潮显然已经渐渐退去,剩下的创业者也逐渐冷静,开始转变方向寻找自己的商业模式。
我身边就有三家移动互联网的初创朋友,他们就是这浩浩荡荡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大军中的一员,但我并不看好他们能够突出重围成长为一家明星公司,对于他们来说或许最好的结局是被收购。
A公司是一家手机游戏公司,成立一年至今产品还在研发期,最近产品准备上线,但面对推广困难重重,缺少资金难以启动推广,联运将面临强势渠道的压榨。
B公司是做工具类产品的,产品已经上线3年,年前获得了1000万的融资,在个人市场上一直不温不火,目前正在试图转型到企业市场。
C公司是一家是做阅读类产品的。目前没有风险投资,目前靠卖点版权度日,团队成员仅有几名,全凭几名创始人资金投入,正在寻求巨头收购。
这三家公司,没有一家公司的日子好的很好的。除了做工具类产品的B公司有一点风投投资外,其他两家基本上都是创始人砸锅卖铁出来创业。他们面临的一个首要的问题都是,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如何获取用户。
初创移动互联网公司如果延续传统互联网的模式,先获得用户,然后再靠用户规模,去获得规模化的盈利。这显然是非常不靠谱的。
一是因为目前移动互联网行业仍然是传统互联网大佬主导的行业,大众产品容易获得大规模产品,但也必须面临跟巨头竞争,激烈竞争会导致运营成本很高;
二是,移动互联网的产品能够售卖的广告位非常有限,而且非常容易影响产品体验,广告根本不能成为盈利模式。
所以,没有背景的创业者投身到移动互联网创业时,一定要扪心自问,我这个产品究竟靠什么盈利,当我有100万用户甚至是10万用户时,是否能够取得相应的回报。别告诉我做到用户规模后,盈利模式自然来。省省吧,先圈用户再谈盈利,这种传统的互联网模式只适合大佬玩,创业小兵你也许永远也等不到用户规模化增长的那一天。
或许只有两种情况下会有规模化增长,一是给力渠道帮忙爆发,二是给力营销推动爆发。但一般的初创的移动互联网企业,这两样恰恰的最欠缺的。一般都是三五个程序员加再加一个半路出家的产品经理,就组成了一个创业团队。然后经过几个月的熬夜苦干,产品终于上线了。此时才发现,不知道如何推广?没有渠道也没有营销思路,产品放在应用市场只能干等,且一般情况下,产品下载寥寥,也就成了所谓的僵尸应用。
有的创业公司可能好一点,拿到了点风投,除了人员工资、办公和服务器成本,还能有点钱拿来推广。那就推吧,拿钱砸向渠道。CPA单价2块钱一个。100万砸了50万用户没了。没有盈利模式,一分钱的回报都没有,怎么办,还是散伙吧。初创移动互联网公司大多都会是这样死去。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 本文由APPYING整理发布,主要素材来自钛媒体,原文作者:瑞莱观点,转载本文须经作者及APPYING同意,并请附上本文来源(APPYING)及本文链接。 [...]
在互联网创业和在传统行业创业没什么不同,不要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风投身上,毕竟获得投资的公司是少数,创业之初就要想好没有外来投资的情况下如何生存下去,靠赌运气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只有自身具有造血功能,才能够生存下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挖金矿原理,a承包了个山头,a勘探后证明有金矿,a自己没钱,向b融资了100元,结果100元花没了,挖了100米金子没挖出来。b觉着没希望不投了,a没钱垮掉了。于是廉价卖个了c,结果c一锄头下去 金光四溅
盈利模式很简单就是收费、广告之类,问题只是推广困难,竞争太激烈,又有TABLE巨头五座大山。 另外,B公司肯定是wiz,作者多次提到,转型企业市场是个骚主意,企业应用本来就一片红海,已经非常成熟了,怎么可能轻易能开辟一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