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互联网的那些事儿
时隔两年,AI各路玩家开始将当家花旦大模型装进手机端,就连国内头部电信运营商也纷纷圈地入场。
7月16日-18日,魅族、中国电信先后推出了旗下首款AI手机。
据悉,相比市面上其他AI手机动辄2500元以上的定价,中国电信麦芒305G的最低售价不到2000元,最高配置版本的售价也仅为2199元。
在AI手机内卷之下,7月18日华为更是选择宣布Pura70系列手机推出500元到1000元不等的限时优惠,其中旗舰机型Pura70 Ultra更是直降1000元。
然而卷起价格战的AI手机,价值到底在哪?
先卷为进
根据IDC在2024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手机市场的总销量或为十年来新低,同比2022年下降3.2%至11.7亿部。
当下,AI手机对通讯设备行业的影响,就像是最初替代功能机的智能手机一般的存在。
而2024年作为AI手机的元年,似乎谁能够在抓住这一波通讯设备升级的契机,谁就能赢得AI时代的未来。
为此早在2023年下半年起,华为、VIVO、OPPO就已经纷纷推出了搭载字眼AI大模型的系列产品。魅族方面更是宣布,要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全力投入“明日设备”。
所以在价格战内卷下,即便中国电信麦芒305G价格最低售价不到2000元,但中国电信麦芒305G远未算得上是最便宜AI机型。
7月22日起在魅族线下授权体验店、中国移动营业厅等线下渠道正式开售的魅蓝20AI手机,已经打出了魅族“首款千元价位AI手机”的宣传,这意味着该款手机的定价或许要比麦芒305G还要低。
然而即便内卷严重,价格也相对处于低位,但对于AI手机能带来的AI功能,目前市场上似乎并没有对称面产生多大的期待。
关键原因在于,当前AI手机仍然停留在概念和包装层面,还没有创造出太多颠覆智能手机的功能。
相对于手机的AI功能,消费者似乎仍然更偏向于内存、像素、外形设计等几个常见的硬性指标。在Canalys的一份5月消费者调研中,AI功能对中国消费者转换品牌的吸引力还比不上更好的硬件规格这一因素。
但与运营商的做法存在区别的是,全球大部分的手机设备厂商,如苹果、谷歌和三星,以及中国的领先厂商如荣耀、OPPO、小米和vivo,都走在将生成式AI功能集成到其设备的前列。
通俗来说就是,将AI整合到用户已在使用的应用中,突破应用之间的壁垒,通过召唤语音助手就能实现跨APP工作,而不是将AI作为附带功能或独立的聊天机器人运行。
目前AI手机的主要发展路径分为端侧大模型、端云协同、AI原生。
端云协同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以及需求选择。例如,知识问答、写作绘画等简单任务使用端侧能力,训练模型等复杂任务则调用云端能力。
端侧大模型,指的是在终端设备上进行的轻型模型AI技术,终端设备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XR头显、汽车等,负载AI计算和推理工作。
魅族则是AI原生的提出者,魅族想要实现的不仅仅是端云协同的体验,而是由内到外借助AI能力加持新产品。
整体来看,这些方式似乎都是发展AI手机不错的路径,但其中的优缺也十分明显。
端侧大模型最显著的优势为适配度更高,且无需联网,然而目前市面上支持端侧大模型的手机,参数最大只能运行到70亿参数,远不及云端算力。
而端云协同虽然既能实现端侧无需联网,还能调度云侧算力,但当下端云协同所存在的不足是,市场上还尚未出现大规模应用。
目前来看,无论是端侧大模型还是端云协同,又亦或是AI原生,都具有将AI手机推向高潮的可能。
而各大厂商只要能够率先实现跨应用联动,就能够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但当下引人思考的是,在端侧大模型、端云协同、AI原生等作为AI手机发展的多条路径,还尚未有厂商能够真正走通的情形下,运营商纷纷发布的AI手机,
到底价值何在?
价值在哪?
在AI硬件时代,如果说小厂all in AI是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大厂布局AI是为了占领用户心智冲高端,那么运营商布局AI手机,则更像是为了站上下一个风口。
据IDC统计,中国AI手机出货量预计在2027年达到1.5亿部,市场渗透率将超过50%。这一增长趋势表明,中国市场对AI手机的需求也在迅速攀升。
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ICT销售与服务总裁李鹏也曾表示,下一代AI手机将拥有更强大的存储、显示和成像功能,与AIGC应用一起协同,生成千亿GB的内容,为运营商带来全新的增长机会。
AI手机的推出意味着移动设备的流量消耗开启了另一个时代,例如麦芒305G手机的推出可能会伴随着相应手机套餐的推广,通过手机流量来吸引第一批消费者。
不过,当前市场上的AI手机尚处于初步阶段,这些AI手机的大模型相互之间的性能差异并不显著,没有一款手机能够达到完全“AI”的水平。
例如AI手机在语音助手、绘画识图、文本生成、AI消除、语音转写、图像生成等AI功能层面,目前几乎很难做到一步到位十全十美,答非所问、消除不够彻底更多是常态。
如今所发布的AI手机,更像是整合了AI大模型并具备一系列AI功能的设备。
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今的AI手机,就像早些年的互联网、元宇宙、虚拟人一般,大家都在变着方式来开发布会,结果回到本质功能上发现仍然无法逃脱同质化的尴尬困局。
另外,目前的AI手机缺乏自动化操作和记忆能力,要知道这些可都是智能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即便如此,似乎也影响不了各大厂商自信进军AI手机领域的决心。
比方说,除了国内手机厂商以及运营商的内讧之外,在中国市场几无存在感的三星,破天荒的在中国市场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
但这些都只不过是一些营销手段罢了,按照端云协同发展路径来看,手机大模型想要实现云端部署、训练和调用,部分手机厂商要么自建计算中心,要么租用大厂的云服务,这是一项长期投入。
即便把大模型训练出来了,后期用户在使用时,每一次调用都会产生成本。
vivo副总裁周围曾说过一个数据:应用一次云端大模型,最低成本也要0.012元,3亿用户每天用10次,一年算下来就是100亿元左右的开支。
然而撇开AI手机的功能差别以及价格,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AI手机,这些以往智能手机所没有的功能,用户真的存在需求吗?
又或者是说,目前将大模型进行简单整合的AI手机,消费者真的会买单吗?
需求在哪?
有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平均换机周期再创新高,达到了「历史最长」的51个月,换算一下就是,一台手机要用4年零3个月才会考虑换新机。
CIRP最新的数据也显示,高净值用户占大多数的iPhone用户,换机周期也在持续延长,在最近12个月中,至少71%的iPhone用户和68%的Mac用户表示,他们的旧设备使用时间已超过两年,相比2020年的63%和59%,这一比例有显著增长。
折叠屏拿不下的消费者,处于初期的AI手机自然也难以拿下。
这时候或许有观点会认为,“早些时候没有换机冲动的消费者,大概率是受手机创新、手机性能更新有限、需求足够等方面的影响,更何况折叠屏与普通智能手机只存在外形设计的区别。无论是智能手机亦或是折叠屏,与如今得到AI赋能的手机大不相同。”
对比来看,好像确实如此,但如果再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在性能面前消费者更在意的似乎是耐用程度。
其中最好的证明就是,近些年在市场增量有限的情况下,仍然做到持续热销的iPhone,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证明着有部分的安卓用户已经转向购买iPhone。
更何况,稍微对当下大模型存在了解的消费者都明白,初代AI手机不存在成熟产品,还需要抱有观望的态度。
毕竟文字生成、图片生成、图片处理、对话助手等功能,在现有的手机上下载一个大模型照样能够拥有,成本比花两千多换一个AI手机要低得多。
而且AI手机与下载使用的大模型,其实除了流畅度可能存在些许差别,产出的结果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总而言之,AI手机并没有做到人无我有,没有击中消费者的痛点。
再进一步来说,大模型在国内消费者中的渗透率本身就不高,大模型赛道的火热只有具体到消费端才能得到最真实的反馈。大模型再火,具体到个人用户身上,对大多数个人用户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是非常低的。
而那些真正存在大模型应用需求的用户,相对于国内这些大模型,大多数则是更乐意通过爬墙的方式,使用海外大模型来满足自身需求。
摩根大通也曾在分析报告中指出,纵使是iPhone,AI升级可能呈现出两年的「阶梯式爬坡」模式,而非一年的「超级周期」。
再来聊一聊市场对AI手机未来销售量的预估问题,AI手机销售量的突破只不过是因为,在未来的新机中,搭载AI是厂商内卷的基础也是未来新机发展的常态,这并不能表明消费者的换机行为百分百来自于新机自带的“AI概念”。
当然,这些或许否定了AI手机的现在,但不能否定AI手机的未来。毕竟技术是在不断进步当中的,人们的需求也是。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