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唐辰同学
张兰母子的流量闹剧,可以终结了。
大S,也就是徐熙媛,是张兰、汪小菲在“后俏江南”时期最大的流量池。十多年来,母子二人通过“消费”大S,抓住普通大众的窥私心理,借助娱乐圈的巨大流量积累商业资本。即便最后离婚了,大S依然无法与汪家完全解绑,时常被推上热搜。
但大S意外离世,除了网友正常的追思、悼念,还有大量有消费逝者、伤害逝者家属嫌疑的话题在持续发酵。比如“汪小菲为大S包机返台”、“汪小菲台北雨中狂奔”、过往情感纠纷被再度炒作等。
从流出的视频片段内容看,张兰、汪小菲及其关联的几个账号,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且疑似在为张兰的带货直播引流。
不少人愤慨,张兰、汪小菲在大S去世后,依然在试图“制造联系”,“维持人设”,要攫取她最后的流量价值。据短视频统计平台的数据显示,在近一周,即大S去世后这段时间汪小菲大幅度“涨粉”50万。
2月8日,抖音发布公告,张兰、汪小菲等四个账号在大S逝世后,“借机炒作,发布谣言,违背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线,不尊重逝者及家属,也伤害了公众感情”,给出的处罚是“无限期”封号。其中,包括最早传出包机消息的“我是夏小健”,网传是张兰旗下员工,自称张兰“干儿子”,但被张兰否认。
抖音之后,微博、视频号等平台也相继公布处理措施。比如张兰的微博账号被暂停了直播功能。
短短数天,张兰、汪小菲追着“大S离世”闹出的一系列话题,朝着网络狗血连续剧的方向演进。
互联网怪盗团点评,在大S逝世之初,张兰母子对其进行“最终消费”、榨干“剩余价值”的过程,算得上相当成功了!假设张兰母子稍微低调一点,不要作妖,完全有可能把公众的怨恨全部导向大S的家人以及具俊晔,自己作为“悲痛的遗属”继续享受流量红利。为什么他们搞砸了呢?还是因为过于高调,太想吃这波突发流量,贪心不足蛇吞象。
这次封禁,不仅击碎了这对母子的顶流网红梦,更是断掉了他们多年来利用大S的流量牟利的财路。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张兰共关联7家企业,均处于吊销或注销状态,包括北京安润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锦绣江南咨询有限公司、北京阿兰酒家等。
此外,和张兰捆绑极深,也是受益于汪小菲大S婚姻的麻六记,或将遭受“毁灭性”打击。麻六记主要招牌产品为酸辣粉,其走红也与大S有关。仅从公开数据看,张兰等几个达人直播账号,贡献了麻六记近一半的在线销量。根据新榜预计,“张兰·俏生活”一个账号被封,张兰一年的带货销售额损失就超过1亿元。
俏江南失利后,张兰汪小菲母子利用大S较为特殊的艺人身份,炒作各种话题进行流量变现,搭建起新的商业版图。其最核心的引擎正是直播带货。
2021年11月,汪小菲和大S刚宣布离婚,张兰就在高铁上吃瓜带货,并爆出“黑人”陈建州打人。尽管后来张兰为这一假消息道歉,但她还是尝到了“爆料”带来的流量。当天,10万人次观看了这场直播。此前,张兰的直播间大多只有几十人在线观看。
2022年11月21日,汪小菲连发数十条微博与大S“开战”,200万床垫、7000元电费等话题一度霸榜多平台热搜。当时张兰在抖音一天开播5次,一边切卤蛋内涵大S和现任丈夫具俊晔,一边为自家产品“麻六记”吆喝。新抖数据显示,三天内,张兰本人账号涨粉135万;十二月,销售额达1.79亿元,达到近一年来的最高峰。
几年下来,张兰、汪小菲的流量密码也可以被总结出来:造梗+窥私+八卦爆料=卖货。
他们充分利用部分网友的猎奇心理,享受着流量红利。学者徐婧点评,“张兰们可能正在开创一种以窥私、造谣为手段的平台流量经济。”她还认为,这个模式下,张兰、汪小菲的直播间不只是带货,还具有八卦娱乐性质,恰好迎合了短视频对刺激感的需求。“注定比其他带货博主更有吸引力。”
这一吸引力链条里并不只有张兰一个操盘手,它与窥探名人的大众心理、平台的流量变现机制紧密交织在一起。
抖音等平台充当的角色就十分耐人寻味。这让我想起大S在生前最后一条微博,要求张兰停止造谣,向北京互联网法院申请禁令,呼吁抖音等平台履行治理职责。但她的申诉,并没有得到抖音的积极响应,直到生命终结,才画上句号。
这也自然引发一系列追问:虽然此次抖音下手最早,但它并不是正义骑士。过去几年里,为什么没有对张兰、汪小菲进行过处罚?对于这次吃大S“人血馒头”的恶行,抖音有没有责任?
抖音副总裁李亮微博说,“其他几个利用此事件进行炒作,推荐不实视频,获取商业利益的相关账号。内部也进行了多次讨论,鉴于这几个账号历史上屡次违规被处罚而没有改正,因此最终决定予以封禁。”
花儿街参考林默就指出,抖音不是正义骑士。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汪小菲的抖音账号在这一轮的谣言里,没有参与造谣。如果汪小菲的账号历史上的其他违规行为足以触发封禁,那么抖音当时就该封禁。可这个账号在可以说话的时候没有被封禁,没参与造谣的时候却被封了。
平台治理的依据,是什么呢?对于一个日活数亿的平台,大快人心很重要,可是公开的规则、公正的流程难道不是更加重要?
这段话的意思,我理解为,如果有证据证明平台没对谣言采取措施,而且明知存在谣言,那么平台的确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或行政处罚。但在大S事件之前,抖音并未采取任何处理措施,任由张兰、汪小菲进行所谓的“情绪发泄”,以及“伤害公众感情”,其处罚略显“率性”。
其原因也很简单。除了吸引流量外,平台和直播主们流淌着同一条商业血脉。有抖音运营操盘手对媒体表示,像张兰这样的达人带货,平台可能会抽取10~20%的佣金。更直接的直播打赏,抖音则会自动扣除50%的“音浪”。
前面提到的学者徐婧直白的道破,“如果我们把平台看成一个公司,张兰们就是最赚钱、最优秀的一批员工。”她还说,社交平台的价值准绳跟公众并不一致,平台本身也不具备事实核查的能力。“只要不触及红线,平台肯定愿意推动流量扩张,这可以说是一种基因缺陷。”
徐婧所说的“基因缺陷”,和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曾经一个引发争议的观点,是一个意思,那就是“算法没有价值观”。而且,从平台治理的角度看,抖音对相关内容直接打上谣言标签,除了自损流量,还可能惹上侵权官司。李亮所说“内部多次讨论”,以及汪小菲的“提告”,也是这个原因。
靠“消费”大S堆砌起来的流量,也以在另一种方式“偿还”。张兰、汪小菲以为拿到了一个打通流量的商业剧本,但也让自己深陷其中,不知道轻重。如今,随着账号被封,张兰重新建立的商业版图也面临巨大的危机。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也是抖音等流量平台的牺牲品。当张兰喊出“不接受”,汪小菲声称正式和抖音提告,认为被抖音“霸凌”,平台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发起审判。他甚至还做了一件最为决绝的事,声称要断绝与张兰所有关系,试图写出新的剧本。
但他们都应该知道,这些早已经定好了。这番表态,不像剧本,但离谱得让人更愿意相信,这都是在抖音过往纵容之下,滋生的傲娇心态而衍生的剧本。而下一个“张兰”,也会像“东北雨姐”一样,换着不同的马甲在“转世重生”。
参考资料:
- 21世纪经济报道,《无限期封禁!网友:“大快人心”》
- 新京报,《张兰汪小菲被封号,利用逝者恶意炒作营销不该纵容》
- 新榜,《张兰汪小菲被封,一年或损失上亿销售额,但更头疼的还是麻六记》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