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产重估的背后,是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估|财经峰评

“硅谷预言家”马克·安德森认为,无人机是中国超过美国的第一步,电动车是第二步,机器人就是第三步。

2025年才过了一个半月,万亿市值的阿里巴巴在港股已经涨了50%,创下三年新高。

有人说,这是市场看到了阿里作为国内领先的云服务厂商,受益于2025年AI应用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基础云服务需求释放。

有人说,这是受阿里与苹果达成战略合作的利好刺激,阿里将为iPhone提供本地化AI功能,成为首次深度嵌入苹果生态的中国AI企业。

还有人说,这是马云回归带来的效应。开年以来,马云数次现身公众视野,不仅标志着阿里走出了过去一段时间的低迷期,更或释放出有关方面对科技巨头加大支持的积极信号。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不止于此。放眼望去,今年的恒生科技指数整体走强,中芯国际在港股涨了43%,小米涨了30%,腾讯美团京东网易等均录得两位数涨幅。阿里由于另有催化剂,涨的额外多一些,但仍可纳入整个中国资产上涨的大背景中。

高盛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恒生科技和中概指数涨幅已经位列全球大类资产榜一和榜二,且全球对冲基金还在增持中国科技股。

这进一步验证了德意志银行那份著名研报的观点。在2025年2月5日发布的报告中,德银分析师Peter Milliken提到,中国资产正经历“斯普特尼克时刻”,即苏联先于美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时刻。中国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力提升,尤其是DeepSeek的发布被视为中国技术突破的象征。德银认为中国企业的估值折价将消失,预计A股和港股牛市将持续,并超过之前高点。

估值剪刀差背后的创新能力低估

中国版“斯普特尼克时刻”的到来,意味着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重新认识。

此前,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中概股,因已低迷多年,一度沦为“中丐”。若以2024年中期数据为例,港股互联网公司PE普遍在10-15倍,而美股同类公司则高达24-35倍,折价幅度达50%-60%。

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德银报告提出,中国在高附加值领域(如AI、电动汽车、6G)的技术突破长期被低估。例如,中国拥有全球70%的电动汽车专利,但相关公司估值远低于特斯拉

何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低估。他们认为,中国科技缺乏从0到1的原创,而长于从1到10甚至100的扩展。这个刻板印象,直接影响到机构投资者对中国科技公司的估值定价。

认为中国的科技公司都是“copy from USA”,这个看法自有缘由,但越来越缺乏说服力。

一个经典案例是QQ。腾讯前CTO张志东曾多次回应关于QQ创新性的质疑,强调QQ的成长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基于用户痛点的持续创新和团队文化的积累:

张志东以棋牌游戏开发为例,提到早期团队通过三人小分队验证用户痛点,发现市场空白后快速调整战略。这种“小团队锐利突破”的模式,正是QQ从即时通讯工具演变为社交平台的关键——例如1999年QQ发布时,团队预估5年实现万人在线,实际发展远超预期却并非依赖预设架构,而是通过持续解决问题实现突破。

张志东认为,QQ的成功不在于复制某个产品,而在于团队通过解决“用户掉线的孤独感”等真实问题,在实战中建立了相互信任、快速反应的产品文化。

如果静态地认为,OICQ才是创新,QQ始终只是一个模仿者,那就无法解释QQ后来体现出的远超OICQ的各种功能和用户体验,以及QQ长盛不衰而OICQ昙花一现的事实。

如果你觉得这个案例还不够有说服力,从无人机到电动汽车,从宇树人形机器人到DeepSeek,中国科技已经不止一次地搞出全球领先的大动静。这些算不算从0到1?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标准,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已得到充分展现。

中国式科技创新强在“中间”

前述德银研报认为,中国企业的护城河,如完整产业链、高性价比产品,未被市场充分认可,导致估值未反映实际竞争力。这个说法当然没错,但流于表面。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MIT Technology Review)在反思美国制造业的没落时,提出了一个概念,名为“中间的缺失”(missing middle)。

该研究认为,美国企业在创新战略上往往呈现两极分化态势:或过度聚焦于颠覆性科学研究,或片面追逐成熟技术的短期红利,相对忽视了制造技术规模化拓展,包括供应链体系建设、量产技术工程化实施;以及渐进式经验积累,包括通过生产实践沉淀工艺知识、推动制造流程迭代升级,这些中间环节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价值。

不难看出,美国制造业的结构性缺陷,正好是中国制造的强项所在。这个被称作“中间”的环节,可以称之为为产业链集成创新能力。

这种产业链集成创新,就像搭积木一样,工厂在实际生产时,会把实验室里各自独立的技术不断组合试用、调整优化,最终拼装成新的技术模块。这些经过实际验证的模块又会成为下一代产品设计的“积木块”,形成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又如同炒菜师傅需要不断调整火候和配料比例,企业也需要在量产过程中持续优化技术组合,最终才能端出让市场买单的“好菜”。

正是由于认识到“中间技术”的重要性,美国许多产业研究者都确信,已经发生在无人机领域的历史——大疆占据全球70%的无人机市场,会在机器人领域重演。

“硅谷预言家”马克·安德森认为,无人机是中国超过美国的第一步,电动车是第二步,机器人就是第三步。

尽管美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制造业回流,但中国既已形成完整的“中间技术”的体系,就没那么容易丧失优势。高素质的年轻人才、不断增长的研发投入、充裕的资本积累、成熟的硬软件产业能力以及倾斜式的政策支持······诸多要素凑集齐全,中国的科技发展就会像烧开的水一样,不断涌现创新的气泡。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

何况,中国还有其他国家缺乏的统一大市场。拿最近的例子来说,2月15日,微信灰度测试AI搜索接入DeepSeek-R1大模型。微信用户10亿+,一旦成功接入,DeepSeek可以立刻成为全球用户最多的大模型。包括《哪吒2》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第一,均可体现出世界最大单一市场的优势。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中概股已经积累了可观的涨幅,短期不排除部分资金开始兑现收益。从长远视角来看,随着中国式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得到验证,中国资产从“估值折价”向“重估溢价”转变的过程仍将继续。(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胡润峰,编辑|刘洋雪)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统一大市场助力中国科技,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回复 2月17日 · via iphone
  • 中国科技股上涨,背后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崛起!

    回复 2月17日 · via h5
  • 从中国资产重估看,科技创新正重塑估值体系。

    回复 2月17日 · via h5
  • 中国“中间技术”优势明显,科技发展未来可期!

    回复 2月17日 · via iphone

快报

更多

2025-03-23 22:46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香港正通过构建“耐心资本”生态支持科创发展

2025-03-23 22:22

高通总裁安蒙谈DeepSeek:人工智能模型正在变得更小、更有能力

2025-03-23 21:52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稳步深化互联互通,积极开拓中东等地区的新资金来源

2025-03-23 21:25

上海贝岭:部分高管拟合计减持不超13.4万股公司股份

2025-03-23 21:19

富佳股份:股东拟减持不超6.57万股公司股份

2025-03-23 20:59

亚光股份:股东拟减持不超1%公司股份

2025-03-23 20:51

中国贸促会会长会见苹果公司CEO库克

2025-03-23 20:49

四川眉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千禾味业产品抽查23批次,均符合国家标准

2025-03-23 20:27

马克·古尔曼:苹果公司致力于为手表添加摄像头

2025-03-23 20:10

3月23日新闻联播速览22条

2025-03-23 19:54

海利生物:股东拟减持不超2%公司股份

2025-03-23 19:46

自由现金流主题基金申报数量已达36只

2025-03-23 19:46

小米在日本开设首家门店

2025-03-23 19:04

和达科技:股东拟减持不超1%公司股份

2025-03-23 18:57

美国参议员现身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25-03-23 18:15

朱民:从中国国内产业链延伸的全球产业链开始初步展现,稳定全球产业链

2025-03-23 17:55

蔡昉:农村养老难需靠尽快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别等措施来解决

2025-03-23 17:27

本周新增爱购控股1家境外上市备案企业

2025-03-23 17:27

本周新增名瑞智能、胜华波电器等4家上市辅导备案企业

2025-03-23 17:17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金融机构需从资金中介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

4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