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热衷的“先享后付”,是新型消费贷陷阱吗?| 钛媒体金融

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在《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点名警示了“先享后付”的风险,指出其存在诱导消费、信息隐瞒、解约困难等问题,甚至可能成为新型消费贷陷阱。

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来临之际,金融消费领域乱象再次成为监管的焦点。近期, “先享后付”作为一种新兴消费模式,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被点名警示。

近年来,“先享后付”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网友小郑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她在拼多多、淘宝开通了该服务:“上个月底我微信零钱只剩2位数,我用‘先享后付’买了些生活必需品,这个月工资到账,正好自动确认收货付款,不影响信誉分。”

这种模式允许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先享受体验,在约定时间内支付款项,通常免收利息。最早起源于网络订阅服务,如软件订阅、视频流媒体和音乐服务等。用户可以通过试用服务,如果在试用期结束后决定继续使用,系统会自动转为正式订阅并扣款。

如今,“先享后付”已扩展到线下职业培训、美容健身、宠物饲养等行业,甚至渗透到出行打车、外卖订餐、共享充电宝租赁等场景,衍生出“先学后付”“先用后付”等别称。线上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微信、拼多多等也普遍引入了“先享后付”。

不过,“先享后付”看似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风险隐患。中国消费者协会在《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点名警示了“先享后付”的风险,指出其存在诱导消费、信息隐瞒、解约困难等问题,甚至可能成为新型消费贷陷阱。

分析指出,“先享后付”作为一种支付方式,在职业技能培训和电商行业中应用广泛,尽管看似便捷,但消费者在使用该功能时遭遇了一些隐患和挑战,引发了不少投诉。

一是培训机构以“先学后付”名义诱导办理消费贷。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先学后付”的名义,诱导消费者未充分了解借款条款情况下办理“消费贷”,消费者在不经意中办理了分期贷款,一旦逾期还款,将面临高额利息和违约金,甚至可能影响个人征信。这类线下商家常通过话术诱导消费者签署协议,而协议中隐藏强制扣款、高额违约金等不利条款,这些条款通常以小字标注,消费者在阅读疲劳或被劝诱的情况下容易仓促签约。消费者在尝试终止“先享后付”协议时,商家常以“合同已生效,不可取消”为由拒绝解约,即便能够解约,也需要支付高额违约金。

二是网购平台“先用后付”功能关闭难。部分网购平台将“先用后付”设置为默认勾选,并自动成为后续付款方式,且关闭的步骤复杂繁琐。甚至在购物车选项中隐藏添加,导致用户误操作、直接下单。一些平台利用免密支付功能,消费者在误触下单后可能面临不知情的消费风险。

三是“先用后付”存安全性隐忧。如网购订单在消费者误触情况下被提交,而在下单时系统并未要求输入密码、指纹或面部识别等身份验证,增加了支付风险。

其中,诱导性消费与信息隐瞒、解约困难与违约金风险、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风险、逾期风险与征信影响等问题,都需要消费者高度关注。

“线下签约过程中,商家促销人员可能直接操作消费者手机,导致消费者被动接受协议内容,甚至泄露个人隐私信息。线上平台则在用户注册时收集大量个人信息,如社交网络数据、浏览历史、消费偏好等,消费者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过度采集个人数据。 作为一种授信赊购服务,若消费者未能按时完成支付,会产生逾期费用或滞纳金,甚至可能引发欠款追讨的诉讼。”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发文表示。

“先享后付”是否属于新型消费贷陷阱?业内人士分析:“先享后付”具有明显的信贷特征,名义上是一种“先享受、后付款”的消费模式,但实际上与信用卡分期、信用贷款等金融产品类似,都属于授信赊购服务。然而,与信用卡分期和信用贷款不同的是,“先享后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制和监管框架,导致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漏洞和风险。

“信用卡分期、消费贷本质上是一种信贷服务,由银行或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需要申请额度并通过审核,明确收取分期手续费,逾期还款会产生高额利息和滞纳金,相关逾期情况会被记录在个人信用报告中,对未来申请信用卡、贷款等金融业务产生影响;先享后付通常由支付平台或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提供,消费者在收货后支付款项,平台负责追偿,可能存在高额利息或隐性费用,如未能按时还款,可能影响个人信用记录,但具体影响程度因平台而异。”上述人士认为。

此外,信用卡分期受到严格的金融监管,消费者权益相对有保障。市场针对“先享后付”的监管相对宽松,部分服务提供商可能通过隐藏条款、诱导消费等方式获取利润,消费者面临的风险更大。

为了规避先享后付带来的风险,消费者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介绍:消费者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保自己充分了解并同意所有条款,尤其是收费项目、付款方式、退款政策等;合理评估自身的消费能力和还款能力,避免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选择正规平台和商家进行交易,避免选择一些不正规或存在风险的平台和商家。

他强调,消费者要警惕隐性费用和自动续费条款,确保自己能够随时取消自动续费;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避免将个人信息泄露给不必要的第三方,如发现被诱导消费或遭遇不公平条款,消费者应保留相关证据,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

上述人士补充道:消费者可以通过了解商家的信誉和口碑、选择正规的商家、确保支付方式可信赖、及时关注账单并按时还款等方式来规避先享后付所带来的风险。(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孙骋,编辑|刘洋雪)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先享后付”信息隐瞒问题严重,咱根本不知道背后啥情况。

    回复 3月15日 · via h5
  • 这模式从订阅服务发展到各行业,方便背后风险隐患真不少。

    回复 3月15日 · via pc
  • 平台和商家就想着推广“先享后付”,也不管咱消费者难不难。

    回复 3月15日 · via pc
  • 缺乏监管框架,“先享后付”比传统信贷产品风险大太多了。

    回复 3月15日 · via pc
  • 宠物饲养都有“先享后付”,这服务是好,风险也得留意。

    回复 3月15日 · via iphone
  • “先享后付”的自动续费条款,说不定哪天就偷偷扣钱了。

    回复 3月15日 · via iphone
  • 商家利用“先享后付”诱导消费,咱可不能被牵着鼻子走。

    回复 3月15日 · via pc
  • 没有明确法律规制,“先享后付”里的套路还不得满天飞。

    回复 3月15日 · via h5
  • “先享后付”看似美,实则藏着诱导消费、解约难等坑,大伙可得小心。

    回复 3月15日 · via h5
  • 消费者要是在“先享后付”上吃了亏,记得向监管投诉。

    回复 3月15日 · via iphone
更多评论

快报

更多

2025-03-23 22:46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香港正通过构建“耐心资本”生态支持科创发展

2025-03-23 22:22

高通总裁安蒙谈DeepSeek:人工智能模型正在变得更小、更有能力

2025-03-23 21:52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稳步深化互联互通,积极开拓中东等地区的新资金来源

2025-03-23 21:25

上海贝岭:部分高管拟合计减持不超13.4万股公司股份

2025-03-23 21:19

富佳股份:股东拟减持不超6.57万股公司股份

2025-03-23 20:59

亚光股份:股东拟减持不超1%公司股份

2025-03-23 20:51

中国贸促会会长会见苹果公司CEO库克

2025-03-23 20:49

四川眉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千禾味业产品抽查23批次,均符合国家标准

2025-03-23 20:27

马克·古尔曼:苹果公司致力于为手表添加摄像头

2025-03-23 20:10

3月23日新闻联播速览22条

2025-03-23 19:54

海利生物:股东拟减持不超2%公司股份

2025-03-23 19:46

自由现金流主题基金申报数量已达36只

2025-03-23 19:46

小米在日本开设首家门店

2025-03-23 19:04

和达科技:股东拟减持不超1%公司股份

2025-03-23 18:57

美国参议员现身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25-03-23 18:15

朱民:从中国国内产业链延伸的全球产业链开始初步展现,稳定全球产业链

2025-03-23 17:55

蔡昉:农村养老难需靠尽快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别等措施来解决

2025-03-23 17:27

本周新增爱购控股1家境外上市备案企业

2025-03-23 17:27

本周新增名瑞智能、胜华波电器等4家上市辅导备案企业

2025-03-23 17:17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金融机构需从资金中介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

23

扫描下载App